校務治理與評鑑

1. 治理程序

本校依據「大學法」及「私立學校法」之規範及所賦予之權力,制定「東吳大學組織規程」,以培育人才、研究學術、提升文化、服務社會、促進國家發展為宗旨,並保障校園內之學術自由。
本校組織規程以「校務會議」為本校議決校務重大事項之最高決策組織。校務會議下另設校務發展委員會、規章委員會、預算委員會,分別提供校務規劃與發展之指導方針、研擬重要章則草案、審查年度預算案、審定年度預算修正案及對預算執行成效表示意見。校務方面由校長綜理,副校長襄助;各單位依業掌內容負責相關校務運作,並依據內部控制制度辦理各項作業。學校每年度以計畫管考方式考評單位執行績效,並以內部稽核機制檢視內控執行情形。

2. 檢核與管考機制

為確保教學與行政品質,本校針對不同項目業務,規劃檢核與管考機制;另針對教職員亦有定期考核,表現優異者予以表揚,未能符合標準者列入改善輔導對象,持續追蹤後續、積極輔導。
除了內部品保機制之外,本校也定期接受外部單位考評,包括校務評鑑、系所評鑑及AACSB( 國際商管促進協會) 認證,由外部公正單位檢核、認證本校辦學成果與績效。 2024 年,本校完成第三週期校務評鑑之實地訪評。2025 年7 月,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函知「113 年度下半年第三週期大學校院評鑑結果」,本校獲評「認可通過,效期六年」。

風險分析與內控制度

1. 東吳大學SOAR 分析

過往本校進行校務發展策略規劃時,係以評估自我條件與外部環境為基礎,採行SWOT 分析;111 學年度進一步發展為SOAR 分析,更強調組織變
革的積極態度與可能性,並透過尋求新資源創造優勢。根據SOAR 分析結果,訂定本校最佳校務發展模式,作為新期程的校務發展重點。

2. 風險因應策略

本校依據 SOAR 分析結果,盤點校務營運與永續發展的重大議題,歸納為「治理面」、「學術面」及「永續面」三大面向,並提出因應策略。各項策略的推動由教學與行政單位依其專業與業務職掌執行,配合校務發展主軸提報子策略,訂定關鍵成果(KR)及執行預算,並逐年滾動修正。
在執行上,透過整合教育部獎補助、校內社會責任實踐計畫等資源與本校特色,展現高教功能、培育優秀人才並履行社會責任。同時藉由目標規劃、執行、檢討與修正的循環,積極回應大學發展所面臨的挑戰與變化。

3. 內控制度與資訊安全

內控制度

本校除了依照人事規章,建立內部組織架構並載明各級主管之設置、職稱、職權範圍、聘( 兼) 任、解聘及解任等事項外,為合理保障營運效果及效率之提升、報導之可靠性及相關法令之遵循,建立內部控制制度。 內部控制制度由學校訂定,經學校法人董事會會議通過後實施,內容包括:人事、財務、學校營運之作業程序、內部控制點及稽核作業規範。凡有關學校各職能業務事項及作業均依照內部控制制度辦理,並以內部稽核方式檢核內控制度之有效程度,衡量學校營運之效果與效率。  

內部稽核

本校依教育部「學校財團法人及所設私立學校內部控制制度實施辦法」第十五條規定,配置專任稽核人員,並成立內部稽核委員會,聘請相關領域或經驗之教師擔任委員。每學年依據風險評估結果擬定年度稽核計畫,用以檢核內部控制實施狀況,並適時提出改善建議及追蹤改善情形。稽核計畫及追蹤改善情形完成後,作成稽核報告陳報校長,副本併送監察人查閱。 112 學年度本校受稽核單位包括:教務處、學生事務處、總務處、研究發展處、社會資源處、國際與兩岸交流事務處、秘書室、人事室、會計室及推廣部等10個單位,共稽核89項作業。各項被稽核作業大多符合 作業規範,但基於使各項作業更趨完善之態度,委員共提出改善建議43項,受查單位接受建議41項(95.34%),不接受建議2項(4.66%),經受稽核單位說明後,稽核委員接受其說明。

資訊安全

為確保本校資訊資料、系統、設備及網路通訊安全,有效降低因人為疏失、蓄意或天然災害等導致之資訊資產遭竊、不當使用、洩漏、竄改或破壞等風險,特建立資訊安全管理系統(Information Security Management System, ISMS) 以針對業務資料落實機密性(Confidentiality)、完整性(Integrity) 與可用性(Availability) 之保護;另,制定資安及個資相關法規,並透過定期辦理教育訓練、內外部稽核,強化教職員生對於校園資訊安全及個人資料保護的意識,並落實於各項校務運行中。112 學年度未發生任何教職員工及學生個資外洩及投訴事件。

辦理資訊安全及個人資料保護教育訓練

參與教育訓練人數

資安防護或威脅攻擊事件 (核心系統)

健康職場發展

1. 適用制度與規範

本校作為上千名教職員工之職場,針對不同職涯階段訂有相關規定與辦法,確保公平制度的落實並保障其基本權益。日常管理秉持尊重多元、平等包容原則,積極促進跨單位及不同層級間的溝通與交流,並透過教育訓練、職務轉調與輔導等機制,協助員工發展專業能力,達成人力適當配置。
校內設有教職員福利委員會,持續推動員工關懷與情感連結,營造友善且穩定的工作環境,使教職員工能安心就職。

2. 職涯能力提升

本校招聘教職員工重視性別平等,男女同工同酬,並以完整的薪資結構,公平給付。對於在職之教職員,依其身分提供適切之輔導措施。

教師

新進教師

每年度定期辦理「新進教師暨創新教學研習活動」,安排業管單位為新進教師詳盡介紹學校人事、教學研究資源及相關法規,藉此項活動協助新進教師儘快適應學校、瞭解校內資源與應用,並與其他同仁交流互動。因故未能參與實體研習活動之新進教師,則以影片、文件等方式進行說明,確保資訊完整交流。

在職教師

學校定期舉辦教師教學專業成長活動、補助教師組成教學社群,並設有專責單位協助教師申請研究計畫及升等相關事宜。

職員

新進職員

每年辦理新進人員教育訓練,由各單位介紹須知,並協助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困難,提供分享與交流機會。

在職職員

本校鼓勵同仁於工作之餘,積極提升能力;除人事室每年固定辦理教育訓練,各單位亦依業務開設講座與課程,涵蓋專業課程、核心能力提升、法令課程、行政職能及新人導引。職員每學年度應完成12 小時之教育訓練課程。 112 學年度本校共開設222 場教育訓練及講座活動,職員每人平均上課時數為16.57 小時。 同仁若就讀本校學制學位,享有學費或學分費減免;推廣部進修課程則酌收半價費用。另訂有「東吳大學職員在職進修辦法」,支持同仁安心進修與業務相關課程及學位。 除專業能力之精進,亦鼓勵同仁提升外語能力並參與檢定,特制定「東吳大學提升行政人員外語能力獎勵暨補助要點」,提供校內英、日語自學資源及推廣部課程,並依檢定通過情況給予獎勵。

3. 職場權益

身心健康保障

 

針對全體教職員工,學校依循政府法規並制定完善的實施計畫,維護員工職場身心安全。為保障教職員工健康及安全,防止職業災害,自104 學年度起依據職業安全衛生法及勞工健康保護規則等相關法令,辦理全校性專任教職員工健康檢查。除每三年辦理一次免費健康檢查外,每年提供編制內及長期約聘僱教職員工健康檢查補助額度( 勞工健檢項目優先)。
本校健康暨諮商中心亦提供教職員心理諮商、職安醫師門診等服務,並不定期舉辦身心健康講座,關懷同仁身心健康。此外,針對女性同仁生育階段之需求,亦有法規給予適當保障。相關政策均定期自評成效並滾動調整,以營造良好友善之職場環境。

教職員工生育權益保障

教職員於孕期中,均可依法使用( 陪) 產檢假、( 陪) 產假等。根據本校教職員工留職停薪辦法,教職員工任職滿一年後,於每一子女滿三歲前,得申請育嬰留職停薪,期間至該子女滿三歲止,但不得逾二年。同時撫育子女二人以上者,其育嬰留職停薪期間應合併計算,最長以最幼子女受撫育二年為限。

多元溝通管道

每學期舉辦由校長主持之「知行座談」,邀請一、二級單位主管、秘書及行政人員參與,針對校內行政事務提出建議,並由相關業管單位提出回覆,以促進單位間的溝通與合作。另依法規定,每三個月舉辦一次勞資會議,提供同仁表達意見的機會。
若教職員於職場遭遇損害權益之情事,則可依其身分別向「東吳大學教師申訴評議委員會」、「東吳大學軍訓教官申訴評議委員會」或「東吳大學職工申訴評議委員會」提出申訴。申訴評議委員會於期限內針對受理之案件進行評議,並做出決定,以評議書通知相關人員;同時,學校應立即採行評議書中建議之補救措施。若教職員工對於評議決定不服,仍可經由再申訴或是訴訟保障權益。本校112學年度教師申訴案件共1 件,已處理結案;職工、教官申訴案件則為0 件。

學術倫理

作為學術機構,遵循學術倫理之原則為本校對於教師、研究人員及學生的嚴格要求;除依循教育部之相關規定,本校亦有訂定校內法規,並以科技工具等方式強化落實。

自 106 年起,本校依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畫作業要點」第 26 點、教育部「專科以上學校學術倫理案件處理原則」第 6 點及「東吳大學教師及研究人員學術倫理教育實施要點」,推動教師與研究人員完成學術倫理課程研習,而本校教師若申請、執行研究計畫,或是撰寫文章,也須遵循研究倫理之規範。

為具體落實協助教師審查學生學位論文,預先防範抄襲舞弊等情事,學校採購線上偵測剽竊系統—「Turnitin 論文原創性比對系統」,以嚴格把關論文品質,建構相關審查機制。Turnitin 為目前全球使用率最高的偵測剽竊系統,主要是可以上傳個人論文檔案,於幾分鐘之內自動計算出與本文有相似文字( 片段) 的百分比率,挑出該段內容及可能的原始出處,協助學生、教師及研究人員自行偵測其文章的原創性,並有助於提升論文的可信度。

另,本校教學資源中心亦於 Taiwan LIFE 台灣全民學習平台開設磨課師課程「大家來練著作拳」,授課對象不限於校內教職員生,亦包括社會大眾。課程由法律系章忠信助理教授主講,以推廣著作權法為目標,並以案例講解方式帶入著作權相關議題。

利害關係人溝通

1. 利害關係人鑑別

本校依據校務運作各環節中之參與角色,鑑別出七類利害關係人,各類利害關係人與東吳大學的關係緊密而互相影響。本校針對利害關係人以問卷方式調查其所關注之議題及關注程度,並依本校永續報告書之構面分類、整併,本年度持續以 15 個重大主題進行永續報導。

學校建立的主要目標即為提供專業優質教育,培養社會優秀人才,學生權益受學校決策保障,而學生行動也會對校務運作產生影響。

教職員為校務運行的重要人員,由教職員各自發揮專業,方能營造優良學習環境;學校則致力保障教職員工之工作權益,善盡雇主責任。

家長是支持學生入學學習的重要力量,關注學校作為教育機構之相關績效與成果,包括教學品質與學生學習成效等,也期待學校能供學生良好學習環境與輔助。

與東吳大學建立共好合作,是大學社會責任實踐的重要夥伴。由學校端提供專業資源,與社區共同解決問題,開創社區發展的新氣象。

校友對外代表東吳培育專業人才的成果,對於企業、社會的貢獻也會使母校感到與有榮焉;作為母校與業界間的連結,校友的反饋將成為學校精進之參考,而學校也會是校友在就業、進修過程中之強力後盾。

學校所培育之專業人才,不論是就學期間實習,或畢業後就業,都是企業的一員,企業關心人才專業能力,而企業對於學校的評價也可能影響學校學生未來求職。

政府機構透過各項獎勵、補助計畫,監督大學校務運作及辦學成效,大學積極發揮高等教育機構功能,培育可貢獻國家、社會之專業人才。

2. 利害關係人溝通

3. 利害關係人與重大主題

本年度之永續報告書持續以校務運作說明及重大主題報導等兩面向進行,首先針對利害關係人問卷調查結果,統整出 26 個利害關係人所關注之議題,依據利害關係人關注程度與議題對於校務營運之衝擊影響,篩選出 20 個重大主題,將性質相近之議題整併後,歸納為 15 項重大議題,分類對應至永續報導的五大構面,並將於後續篇章進行相關資訊揭露。

4. 價值鏈衝擊

外部交流合作

聯盟參與

本校積極強化學術交流網絡,並持續參與多個具代表性國際性與區域性高等教育組織,透過參與交流平台,汲取他校在校務經營、國際化及永續校園推動等面向的實務經驗。目前參與之聯盟包括國內優久大學聯盟與綠色大學聯盟,國際則有亞洲基督教大學協會(ACUCA)、臺美高教聯盟(CSAT) 等。除一般會員身分外,亦曾擔任理事等職務,以多元角色參與聯盟運作,促進經驗交流與合作推動,並借鏡各國成功案例以強化校務發展。

國際交流

為拓展學生國際視野、鼓勵學習交流與合作,本校長期與多所國際大專校院簽訂合作協議,除了鼓勵本校師生赴外研修,也提供豐富學習資源接待來自各地的優秀人才。
2024 年,本校持續積極拓展對外合作,包含校級及院系級協議,透過雙邊合作模式,學生可選擇修讀雙學位或申請交換計劃,以成為跨域優秀人才。
2024 年度新增合作案包括:英文系與英國艾瑟克斯大學(University of Essex)、美國明德大學蒙特雷國際研究學院(Middlebury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at Monterey)簽署之雙聯學制合約; 本校與巴拉圭國立亞松森大學(Universidad Nacional de Asunción) 簽署學術交流協議;與澳洲邦德大學(Bond University) 簽署學生交換協議等。
截至2024 年底,本校共與42 國/ 地區之377 所大專校院( 亞洲258、美洲40、歐洲71、大洋洲7、非洲1) 建立「合作協議」,其中逾三分之二具實質交流項目,包括雙聯學制、學生交換、來校研修、專班、營隊及學者互訪等,提供學生多元的海外學習選擇。此外,本校亦積極參與國際組織及交流會議等,強化學術合作網絡,並汲取各校國際化成功經驗,作為推動國際交流之參考。

財務績效

預算與財務控制

每學年度由研究發展處依照預算編審程序規劃預算作業,並由校務發展計畫審查暨預算規劃小組針對各單位提報之收入預估與計畫預算進行審查及核定,由會計室編製預算書與預算總說明,經校長、校務會議及董事會通過後,進行預算書公告與報部核備,完成學年預算編審程序。

預算由各單位依照核定計畫執行,並依相關規定申請支用。預算之執行階段由會計室依預算執行作業程序審核,並編製相關控管分析表。預算年度結束後,由會計室完成預算控管分析表並送交預算小組、校務會議預算委員會及各單位參考。

財務資訊公開

近三年之財務資訊依法公開於「校務及財務資訊公開專區」,校內外利害關係人均可於網頁查閱本校之財務收支情形。此外,會計室網頁亦公告各學年度預、決算書、財務報表暨會計師查核報告等,力行財務資訊之公開與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