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與低碳永續是當前最熱門的關鍵字,也是政府、產業及學界都關注的焦點,
並積極落實在環境、社會、治理等不同面向。

其中,減碳是目前全球最重要的議題,每個人必須對環境有清楚的認識,並知道如何面對危機、做出行動,實踐永續發展是未來最重要的技能之一,而培養具備永續思維的人才,便是作為高等教育機構大學的重要任務。

東吳大學將永續概念深植於校園營運與教學,不只在課程中加入永續減碳專業,讓人才培育從觀念思維開始改變;更從校園生活做起,提倡永續教育,強化教職員工及學生對永續的意識,並能時刻落實於生活之中。

潘維大校長

永續思維融入於課程設計 

  各院、系積極開設永續相關課程,例如:人文社會學院邀請國內環境變遷與永續發展權威李河清教授開設「城市與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議題」課程;理學院也結合能源科技,開設「綠能科技與永續發展」課程等。除此之外,本校成立「ESG 永續發展研究中心」,整合跨院、系師資,將聯合國17 項永續發展目標融入專業課程,同時,也將SDGs 及ESG 導入通識教育中,強化學生永續知識與ESG 涵養。

永續思維落實於校園生活

  為解決每日生產之廚餘造成之環境、成本問題等,本校與金益世公司產學合作,將校園的剩食廚餘轉製成有機益菌土,去化率超過七成,這項創新計畫也獲得2022 TSAA 臺灣永續行動獎的肯定。過程中,除宣導師生惜食觀念外,更強化廚餘分類之行動力。而廚餘轉化之有機益菌土,具有改善土壤之功能,可遏止俗稱樹癌的褐根病擴散,並在校內利用益菌土種植有機蔬食,期望達到零廚餘負碳循環。此外,為善盡社會責任,本校與北埔鄉公所合作,推動益菌土改善地方農作,並結合在地北埔國小,三方攜手打造永續城鄉。

  本校向來重視德育與群育,將永續精神結合人文素養落實於行動之中,例如:執行多年的「單車環島挑戰活動」與SDGs 結合,帶領師生探索臺灣永續發展的各個面向。2021 年首度有兩位視障生參與環島,和其他學生以同儕接力共騎的方式完成環島,透過朝夕相處,設身處地同理弱勢處境,並見證挑戰自我,勇於實踐的價值,是生命教育最好的體現。本校更特地將這段旅程拍攝成紀錄片,記錄下兩位生命鬥士的動人時刻。

永續思維推廣至體育活動

  本校自1999 年起舉辦東吳國際24 小時超級馬拉松賽事,因新冠肺炎疫情停辦兩年,終於在2022 年底重新舉行。此次賽事響應永續發展減碳目標,以運動結合環保行動,成為全球第一個以淨零碳排、達到碳中和目標的賽事。而落實綠色賽事方法,就是實施「3R 政策」,分別是Reduce(減少碳足跡、減少消耗資源、減少垃圾)、Reuse(重複使用器材裝備)及Recycle(使用再生能源、使用再生材料)。透過成立碳足跡小組,進行碳排記錄與盤查,從交通、物資耗材、用電、飲食等,記錄統計使用量並換算成總碳排量,交由第三方確認後再購買碳權,完成全國首場的碳中和賽事。
  除了環境永續,東吳超馬也有來自馬來西亞的的腦麻選手曾志龍,此次已是他第九度参賽,過程中儘管不斷被其他選手超越,他還是堅持跑完24小時,讓在場的師生獲得滿滿的感動。堅持到最後、永不放棄的精神是書本上無法獲得的知識,也是生命教育的最佳範本。

永續思維打造前瞻產業鏈

  本校持續秉持創新思考,透過產學合作模式,導入最新跨域前瞻事業,積極培養整合型人才。例如,成立元宇宙創新中心與齊林樂活、華苓科技、佐臻、新加坡CFC-APAC、美國SANVINE 等企業與機構合作,積極建構元宇宙校園,讓學生有機會接觸各種新科技的發展與應用。
  在科技快速發展趨勢下,資訊安全更顯重要,本校成立「資安卓越中心」,攜手以色列、新加坡等國際級資安公司設置「資安戰情室」,透過實戰學習累積資安相關技術與經驗;另成立「網路勒索攻擊應變小組」,與TeamT5 公司、新加坡CFC-APAC、臺灣資安長協會、中華資通訊法律協會等聯盟會員,提供企業完整策略,幫助企業預防並即時處理資安漏洞風險。

  身為綜合型大學,東吳堅持跨域學習是未來教育的主流,因此以最大力量投入跨域人才之培育,並與時俱進導入永續思維,因為無論世界如何變化,世代如何更迭,具備永續思維、多元專業,能打破框架侷限的人才,將是永遠的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