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健治校,以永續治理邁向國際級最佳大學面對高教環境的快速變遷與少子化衝擊,東吳大學秉持穩健治校的信念,以「永續治理」為核心,聚焦強化教學品質與學用銜接、推動跨域國際人才培育,並因應少子化帶來的挑戰,持續深化校友連結與強化財務韌性,穩固辦學根基。透過制度化與前瞻性的治理布局,力求在變動中掌握契機、在穩定中追求創新,為學校注入持續的永續發展動能,塑造並累積全球競爭力的優勢。 跨域育才,強化學習與實作力 「人才」是推動永續的關鍵。面對全球化與快速變遷,學生需具備靈活學習與跨域整合能力,以因應多變且充滿未知的環境。建校125 年來,東吳大學持續與時俱進,積極探索人才培育的新模式,將AI 等關鍵技能融入各學院專業課程,並推動跨領域學分學程、微學分學程、第二專長與自主學習等豐富的學習途徑,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創新力、實踐力、跨域思維與國際視野,使其在變動與挑戰中開創未來。 2024 年,我們正式加入教育部「臺灣大專院校人工智慧學程聯盟」;2025 年4 月更進一步設立「智慧創新AI 學習中心」,推動AI 專業教學的橫向整合與縱向深化,確保課程內容與國際趨勢同步接軌。學生不僅可跨校修習臺大、清大等校課程,拓展學習視野與實務能力,也能透過產學合作與實作專案,將創新科技應用於實際生活與產業場域,從而加速智慧基礎建設的推進。課程與場域共構,落實永續行動 從專業課程到通識教育,皆是我們推動永續行動的重要平台。近年更積極對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逐步將其核心概念納入課程設計與學習歷程,推動「教學場域即行動場域 」 的教學策略 。 其中,通識課程 「 美麗新境界 —跨域講座 」 即為一例 。 該課程設計旨在回應全球政策與企業發展普遍重視的綠色轉型議題,廣邀產官學界的永續實踐者與學生進行對話,分享其永續實踐歷程與行動成果。透過跨域交流,進一步啟發青年世代的永續素養與社會責任意識,更鼓勵他們以創新思維參與永續城市建設 、氣候行動,以及落實負責任的消費與生產行為,實踐與地球共好共榮的未來藍圖。 我們也積極將校園作為實踐永續理念的場域,串聯教學、研究與生活應用,落實知行合一。例如:「北投心韌齡生活圈」計畫融合健康促進與友善城市概念,榮獲「台灣永續行動獎」銅獎,展現我們與社區在高齡福祉與社區共融的創新實踐 ;而深受矚目的東吳國際超級馬拉松亦導入6R 永續策略,將運動賽事延伸至綠色實踐,連續獲金牌賽事肯定,體現學校在生態永續與公民參與的教育成果。多元對話,拓展國際與社會關懷視野 我們堅信,「培養兼具國際視野與社會關懷能力的青年世代」是實踐永續教育的關鍵途徑。為此,我們持續推動文化交流與公民對話,透過多元活動深化師生對人文精神與全球議題的理解與參與,進一步回應本校落實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之教育使命—培養具備全球視野與社會關懷精神的人才。 例如,「頁箋上的浪漫捷克」跨文化交流活動引導學生探討多元社會與民主價值的交織與共存,而前愛爾蘭總統瑪麗・羅賓遜(Mary Robinson) 蒞校演講,更以其在氣候正義與人權倡議的實踐,強化學生對性別平等、社會包容、氣候行動與和平正義的理解與投入意願。透過這類文化交流與價值探討的學習歷程,學生不僅能從國際實踐者的榜樣中獲得啟發,在理解多元文化的同時,也進一步深化對全球責任、公民參與及人權價值的認同,培養面對複雜社會與國際議題所需的同理心與行動力。完善制度,深化永續治理韌性 值得一提的是,2024 年12 月我們順利完成教育部委託高等教育評鑑中心辦理之第三週期校務評鑑實地訪評,針對大學辦學績效與特色進行全面檢視,並於2025 年7 月接獲財團法人高教評鑑中心函知本校獲評「認可通過,效期六年」。校務評鑑的圓滿完成,不僅彰顯我們在永續治理上的持續精進,也為未來深化教育內涵與社會責任實踐,奠定堅實根基。 在推動永續校園治理的進程中,我們將以財務穩健為基礎,強化中長期財務規劃與財源多元化,並透過制度化的內控稽核體系,提升資源運用的效率與透明度。近年來,更積極將永續議題納入整體治理架構,落實風險控管,建構涵蓋財務、環境與社會三大面向的治理系統,確保政策推動與資源運用符合公平、包容、永續原則,進而帶動整體績效優化,提升資源運用效率與財務風險管理的韌性。 展望未來,我們將持續以「永續治理」為主軸,深化教學卓越與學用穩定銜接、強化財務規劃與募款動能、積極拓展全球東吳校友網絡連結力,以因應高教少子化等長期挑戰。在穩固基礎之上,致力培育具備跨域整合力與國際視野的優秀人才,穩步邁向「國際級最佳大學」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