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遷因應

氣候風險評估

近年來,氣候變遷已為國際間所高度關注之議題,對各行各業帶來日益明顯的營運衝擊與挑戰。本校作為教學機構,除了培育人才之主要任務,亦須肩負涵蓋教學、研究與校務行政等營運事宜,氣候風險對於本校校園設施安全、能源使用與校務永續發展具有潛在衝擊。因此,本校首次採用氣候相關財務揭露(Task Force on Climat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s) 架構,系統性評估氣候變遷對營運的影響,識別風險與機會,並強化治理、策略規劃、風險管理與績效指標之整合,期以提升校園氣候韌性與環境永續發展能力。

能源管理與溫室氣體排放

配合國家2050 淨零碳排政策,並落實永續校園目標,2023 年完成首次溫室氣體排放盤查與能源管理系統導入,並經外部單位驗證通過。2024 年持續進行自主溫室氣體盤查以及重大能耗管理,找出重大排放源並擬定減排策略。

ISO 50001:2018
於2023 年獲經濟部能源署補助輔導經費,導入ISO 50001 能源管理系統,逐項盤查校內能源使用設備的耗能狀況,並納入後續觀察與改善重點。 依規定,本校須接受為期兩年的追蹤驗證, 2024 年12 月20 日SGS 臺灣檢驗科技公司進行首次追蹤驗證,確認能源管理系統運作穩定,證書維持有效。
ISO 14064-1:2018
配合國家推動「2050 淨零碳排」政策,於2023 年依ISO14064-1:2018 國際標準,自主進行兩校區溫室氣體排放盤查,並通過SGS 台灣檢驗科技公司稽核驗證,瞭解本校現況,並規畫加速減省能源使用及降低溫室氣體排放。

推動環境保護

▍廚餘高值化與校園土壤優化 

持續執行廚餘去化專案,校園內每日之剩食廚餘經回收資源化產製為廚餘益菌土,除有效減少廚餘清運之成本,亦將之用於校區土壤改善。 益菌土主要應用於校內植栽土壤改善,並強化校區植栽的固碳能力,同時將益菌土施用於防治植物褐根病,經過實驗與監測,發現益菌土可有效減緩褐根病並幫助病土重生。 112 學年度共使用2,800 公斤以上之廚餘菌土於本校兩校區、校外宿舍之植物褐根病防治與土壤改善,將校園廢棄物轉化為有效優化環境的珍貴資源,達到環境永續。

▍校園生態 

外雙溪校區採複層式植栽設計,透過栽植不同高度層次之喬木、灌木、地被草花和藤蔓植物,營造具遮蔽性之自然棲地,促進生物多樣性。 此外,該校區亦為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 列為「無危」保育類動物臺灣藍鵲之棲息地,每年4 至8 月間為其繁殖期。為保護巢雛,總務處於寵惠堂後方、松勁樓及東荊學廬周邊設立公告,提醒師生留意,共同維護臺灣藍鵲安心育雛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