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城鄉與社會共融

本校與社會的互動,起源於1970 年代社會系教授組織的師生團隊,並以學校周邊社區為服務場域,隨著時間與學校發展,逐步擴展服務範圍,投入的系所與團隊也更加多元且壯大。近年來響應世界關注永續發展,社會責任永續為本校永續實踐的目標之一,配合教育部高教深耕計畫及社會責任實踐計畫(USR),本校組織跨院系的師生團隊,與社會互動並發揮大學的專業與能量。

在實踐社會責任的過程中,團隊關注與場域的連結,並以大學的專業學術資源培育所需人才,同時也於校內推行鼓勵機制,作為師生團隊投入場域的堅實後盾,而於各場域的實踐成果,也是相關團隊未來精進的重要參考。

近期,本校每年皆組織10 支以上的計畫團隊,從學校所在的士林出發,投入臺灣各處場域,透過整合校內外的經費與資源,期望能協助場域解決問題、開創新生,並在互信基礎上與場域居民、商家成為實踐的合作夥伴。各計畫團隊中來自不同院系的師生,則是組織過程中的要角,他們彼此互動、合作,將不同背景的專業整合後創造出更多有利於地方發展的新動力,並將這股動力帶進場域,由點(人)、線(團隊) 延伸至面(場域) 的擴散。

▍深耕在地- 士林北投地區 ▍

本校外雙溪校區位於具有悠久歷史文化的臺北市士林區,百年以來,士林是人文薈萃的寶地,文化、觀光資源豐富,曾吸引無數人造訪;然而近年來面臨都市老化、文化流失,士林區域的關注熱潮也隨之退去,對於這樣的情況,本校的USR 團隊從不同層面,試圖重新串起士林、北投老社區的人文與歷史,以不同面向的行動,進行一系列的社區再造、士林文史保存、觀光推廣活動,建立學校與周邊社區、商圈的共生、共榮,期望能夠結合大學、周邊學校、地方產業、社區組織等不同團體的功能,一齊共好。

2023 年,本校有3 組校級計畫團隊以及8 組教師社會責任實踐計畫團隊於士林、北投深耕,聚焦於在地的人、事、物,以大學跨院系的學術專業整合外部單位的資源,與地方組織、商家和在地居民成為合作夥伴,致力於文化保存、活絡地方經濟並關懷在地社區與民眾之身心健康。

文化永續•城市創生- 士林學之建構

奠基於過往本校團隊在士林地區的眷村、街區進行的文化保存,期望更進一步將這些資訊進一步發展成地方學的架構理論,從文史工作中找回「士子如林」的文化記憶與城市想像,也透過各項活動辦理,讓這塊土地上的人們找回對士林的認同與記憶。

士林的開發可溯至十七世紀,但文史紀錄異常稀少,本校跨院系師生組成的團隊,分別從不同面向著手,在校內積極培育人才,在校外深化與組織、居民合作,投入文史保存與推動城市創生,並進一步將保存成果發展為士林學,向下推廣到各層級的學校,強化地方認同。另外,團隊不定期辦理展覽、文史踏查等活動,也出版書籍、繪本並設置社群管道,推廣成果,強化社會互動。

老士林新共生-建立跨世代社區支持網計畫

本計畫以關注「福華社區/ 劍潭整宅」、「洲美社區/ 北士科技園區」、「岩山社區/ 士林再生」之都市化過程及相關政策發展所觸及的社會議題為實踐目標。多年來持續與場域保持密切互動,並以「社區支持網絡」的價值理念推動都市型的地方創生。

以「士林學/ 社區實踐知識」及「人才培育平台/ 多元跨域整合課程」作為推動學校與社區交流及相互支持之關鍵推動方向,發展具體執行方案及策略;並以「建立跨世代社區支持網」作為整體發展面對地方議題的解決方針,在「場域永續發展」層次,以「青年社群組織」促成,在「回應地方需求層次」以「生根/ 深耕老士林」的三場域具體方案持續推動,並設定目標及檢核點,設計回饋機制與成效評估工具,以利滾動式調整,且能積極回應本校發展士林學及推動人才培育之內涵,形成有機且永續之循環。

北投心韌齡生活圈

有鑑於國內社區的心理健康資源有限,為推動身心健康促進之整合,本校自2018 年起開始協助北投地區熟齡民眾培養身心自主素養。

本校心理系、體育室的師生團隊以情緒紓壓、腦力認知訓練、運動適能進行整合性的學習與培力,並邀請熟齡民眾進入大學擔任社區教練作為自主性的推力之一。

社會服務

服務學習通識課程

服務學習通識課程提供學生實作場域,以「做中學」方式體驗學習,透過服務學習方案的設計,結合理論與實務,學生在實際參與、反思與價值內化的過程,也可培養多元的視野與社會責任感。2023 年本校共有8組實作方案,以社會中的不同群體為服務對象。

學生社團社會服務

海外服務學習

本校長期推動「國際志工計畫」,由學生自主籌備服務內容、接洽服務據點,在行動中學習成長,並由校內行政、學術單位師長從旁輔導,協助引導學生於過程中學習創新、同理、專業及反思。2023 年本校共有菲律賓馬尼拉隊、泰國清邁隊、印尼泗水隊及越南隊等四組團隊。

校園與社區服務學習

為推廣服務學習的觀念,本校積極推動校內學生至各場域進行社會服務,在過程中引導學生「從做中學」,提升學生在專業與品格的雙重提升,發揮大學培養社會公民的功能。110 學年度透過教育部學生社團推動校園社團發展計畫,本校學生前往不同的中小學帶領社團活動,同時亦有社團自行籌備至高中進行聯課活動,擴展學習環境並能學以致用,促進多元發展。

寒暑假服務隊

東吳大學校內有多個服務性學生社團,長期於寒暑假組成服務隊至全國各地偏鄉國小辦理課業輔導及帶領活動,協助偏鄉教育翻轉,彌平城鄉差距。
2022 年寒假因疫情影響,僅有兩組實體出隊及一組線上出隊,暑假則有三組實體出隊及一組線上出隊。

國際志工

本校國際志工隊,創隊於民國97 年,為全國大專校院中較早從事此類服務的學校,截至目前為止,參與過服務學習的同學已累計超過750 人。志工隊長期關懷國內外偏鄉、經濟條件不利地區的居民。每年寒、暑假組織團隊到各地方從事服務學習,協助當地教育及文化推廣。多年以來,服務過的場域遍及國內外,也在過程中發揮大學的專業與能力,實踐大學社會責任。
近期每年共計辦理6 支隊伍的海外服務學習計畫,前往菲律賓馬尼拉、印尼西帝汶、泰國清邁及印尼泗水地區服務,並於回國後辦理成果分享會,藉此宣傳國際志工隊服務理念,邀請更多的有志一同的同學共同參與。
2020 年以後,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出隊數減少甚至暫停。2022 年,在團隊成員與泰國地方教會的合作下,服務隊轉型為線上服務,而部分團隊則將服務地點移至國內偏鄉,組織國際志工臺灣隊,前往屏東牡林地區進行服務。

地方創生

▍田中農旅場域虛實通路行銷實踐  ▍

自107 年起,本校商學院團隊便與彰化縣田中鎮農會合作,與在地農旅商家共同盤點農旅產業所面臨的困境與挑戰,將大學的專業與外部資源帶入場域,擬定一系列農旅產業提升的行動策略,並由本校師生與在地產業點攜手實踐,找出農旅產業的新亮點,吸引來自外地的旅客、創造收益與產值,並在Covid-19 疫情期間以線上、線下併行的方式行銷農產商品,亦頗受好評。在疫情趨緩後,則推動小農速成班、水果認養等活動。

2022 年,除了持續與農旅產業點保持密切交流,也藉由課程帶領學生至場域參訪,推廣在地農產業文化與行銷,在參訪過程中讓學生體驗採收、DIY、食農教育、田園走訪等實作,並將學生的參訪報告與本校教師的田園書寫集合出版「田中央的協奏曲」一書。

四年多的時間,本校商學院的團隊與田中鎮的夥伴從陌生到熟悉,從探訪、發掘問題、擬定策略、實際執行到後續的反饋精進,打造出一個讓大學團隊與在地產業職人共同腦力激盪、經驗交流的平臺,也讓互助共好永續的營運模式逐漸強壯,同時也培育了在地經營的創生事業經理人,投入地方產業永續。

▍北投區與鶯歌區地方生活學創生  ▍

本校文舍明日聚場(Tomorrow Hub,簡稱T Hub) 一直以地方創生為重點工作項目,過往曾執行過多個地方創生專案,並與多個公部門合作;自2020年起,透過本校社會責任實踐計畫,建立起校內學習機制,即地方共好創生訓練所,並與課堂結合,推動地方創生的教育工作,發展地方創生實作教學的方法論,以實作教育建立地方創生人才培育的「價值鏈」:從給予學生地方創生的啟蒙教育,到導引學生進入珍貴的田野場域,及最終製作參與成果的內容展出。同時,要求學生以自己的實作具體產出,以檢視課堂的學習成果,成果可分為「生命故事圖文書的製作提案」、「社群媒體行銷的執行提案」、「主題旅行路線的規劃提案」等。這套方法認為,要完成地方創生的工作,必須在與地方共好的意識下,建立起所有參與者(包含在地人士與外部工作者)之間信任的相互學習機制、並完成解決地方痛點的共好提案。
2022 年,結合校內課程,持續進行區域踏查,並辦理踩集街區工作營、製作酷卡、導覽手冊、宣傳摺頁等,將地方特色呈現,做為未來推廣地方特色及旅遊景點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