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DG3  健康與福祉

【秘書室訊/校園記者簡卉嫻報導】

當悲傷來臨時,你是否已經準備好該如何去面對?而陷入低谷時,又可以做些什麼來改變那徬徨無助的自己呢?本校健康暨諮商中心於 112 年 3 月 1 日在外雙溪校區 B105 教室舉辦心理衛生推廣講座,主題為「看見失落與悲傷」,邀請李曉芬心理諮商師,從藝術治療的角度,帶領大家重新傾聽內心深處的聲音,並且好好地與失望共處。

李曉芬心理師以分享自身經驗來拉開本場活動的帷幕。李心理師特別提到,在華人世界的觀念裡,不允許輕易流露悲傷,也使得人們習慣透過「忙碌」來掩蓋自己未能釋放的情緒。那人為什麼會失落呢?李曉芬心理師表示:「哀傷是愛的延伸,但也因為有愛,所以才會悲慟。」講師透過繪本導讀、牌卡及組內分享的方式,讓分組的成員各自傾訴自己平時未能說出口的情緒。此刻眾人僅需靜靜聆聽,成為彼此在人海中短暫卻明亮的燈塔,溫暖彼此的心。

李曉芬心理師提到:「每個人的世界裡都有一個專屬於你的情緒小夥伴。」那你認為你的情緒小夥伴會是什麼樣子呢?活動中利用輕黏土來塑形出屬於自己的情緒小夥伴,並且和組內成員一起分享創作來源,讓大家都能簡單的認識彼此。在有限的時間中,講師讓大家盡可能地著重在成品的完整性,而非強調精美,因為對與會者來說,最重要的是捏造出了屬於自己的情緒小夥伴,並將「它」的故事呈現在眾人面前。到了各自抽牌卡分享經驗的環節時,講師邀請大家到台前選取兩張和自己的悲傷故事最相關的兩張卡片,並且將卡片上的內容與先前捏造的情緒小夥伴搭配著一起分享,竟然神奇地發現所有事情都是相互影響的。許多人更是深受卡片背後真摯的文字所感染,為之動容,講座也在感人的氣氛下結束。 

正如同李曉芬心理師所言:「我們不應該隨意評價他人的失落,反而要多加聆聽彼此的故事。」悲傷沒有時間表,也沒有一定的形式,或許我們能試著多愛自己一些,又或者是當身旁的人陷入低潮時,能默默給予陪伴,在重新打起精神過後,又繼續在生命中前進。

【文圖/歷史二簡卉嫻】

社群分享與回饋